限電令!中國被迫營業,原材料暴漲變成虧本買賣,大量企業限電停產,您的訂單要延期了
前言
近段時間中國狠下決心推出“拉閘限電”,導致南方多個城市成為最大的“受害者”,要知道目前我國剛剛處于疫情穩定期間,如今很多工廠剛剛開始復工。沒有想到剛步入正軌就面臨停產減產的可能性,按照消息來看,沿海城市的多家工廠要面臨開工四天停電三天的局面,尤其是涉及到黃磷、電解鋁的企業,可能在9月底要面臨全面停產的可能性。那么為何中國在這個時候決定停電限產?難道絲毫不知道我國剛剛經歷疫情,目前正是恢復元氣的時候?事實上之所以要走這一步險棋,并不僅僅是為了達到所謂的碳中和,或者能源雙控。
各地限電狀況
廣東:東莞、中山、惠州、佛山等工業重鎮開始限電停產
在東莞,工廠普遍接到開二停五的通知,而部分小微企業則是開一停六。在東莞望牛墩某知名紙板廠,因為不允許開空調,員工們不得不在悶熱的寫字樓忙碌地工作,苦不堪言。
在中山,規模以下企業開一停六,規模以上開二停五,高級優保企業開四停三。
在佛山和惠州,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接到限電停產的通知,對生產帶來一定的困擾。
廣東電網通知顯示,于9月16日起執行“開二停五”限電措施,錯峰期間,保安負荷保留在總負荷15%以下,錯峰時間為7:00-23:00。若不配合,將面臨10天查封處理!!!
浙江:電廠、印染廠、化工廠、化纖廠全停
浙江兩家熱電廠發布通告稱,由于電煤猛漲至1450元/噸,并且有價無貨,因此,將不得不拉閘限電。
在全球印染之都紹興柯橋,印染企業從19號開始,一直停產到30號,這一波為期12天的停產令企業措手不及!
江蘇:企業普遍被要求開二停二
江蘇實行部分地區限電,于9月15日起,暫定限電實行時長為15天。期間,工業用電拉掉,保留生活用電,統一檢修半個月,辦公室空調停用,路燈控制減半。南通率先限電,目前江蘇省其他地區已經開始陸續限電,2000家化工廠將受影響暫時關停。
從江蘇吳江地區傳出的一份印染傳上來停產時間匯總來看,企業普遍是開二停二。在南通,有企業發布了長達17天的放假通知,在泰州,多數企業被要求從16號開始停工到月底。在常州,有企業被要求停產8天。在鎮江,APP文化紙機總計停機14天。
為什么限電?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何制造業正在賺錢的好風口,國家卻在用各種辦法來限制,不是要扶持實業嗎?怎么還不讓生產。
你真的以為突然拉閘限電是為了能耗雙控碳達峰嗎?這背后是一場大國博弈的金融戰。美國無限制印鈔導致全球經濟崩潰,讓能源價格暴漲,而美國卻變相的打劫世界財富。
幾句話就能說明白:
首先,要從國家的角度看市場,不能從企業的角度看市場。
現在全國的各地的企業接受到了海外大量的訂單。供需變化,導致了原材料的暴漲。就是大家看到的上游瘋狂賺錢。
但因為海外需求在,下游企業可以容忍上游的漲價。賺少一點但能有持續訂單,是可以忍受的。
但企業個體的角度,看不到那么長遠。國家的角度,是可以看到,目前國內的因為海外疫情的增量訂單,是不可持續的。而國內因為解決增量訂單而增加的產能,會在未來成為壓垮大量中小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一點能看懂,才能理解國家限產能的良苦用心。只有從源頭限制了產能,讓部分下游企業無法盲目擴張,才能在未來訂單危機到來的時候,真正的保護到下游。
以上如果理解了,那么未來發改委配合能耗管控的一切政策都能理解。
上游會逐步降溫,大宗商品也會降價。出口數據會下降是必然的。如果出口數據瘋狂飆升才是極度危險的。這其中的平衡,只有中國這樣經濟恢復最好的國家,才能做好取舍。
欲速則不達,這就是國家對制造業的潛臺詞。
隨著疫情擴散,全球大宗商品也在跟著拼命漲價,我們國家很多原材料都需要從國外進口,但是隨著原材料漲價,那么生產成本就會跟著增加。
也就是說,你生產得越多,那你就虧得越多。因為前面你的原材料漲價了,但是你賣出去的價格依然沒有變,就好比你賣了一碗面,曾經一碗面的面粉只需要1塊錢,你一碗面賣10元,出去人工成本你還能賺錢,但是現在面粉卻漲到了10元,你賣出去的面還是10元一碗,那是不是虧死了?
可能有的人會說,原材料漲價了那么我們也跟著漲價啊,事情可沒那么簡單。同樣是面館,我漲價了你不漲價,那么別人就會去你家吃,那我也沒生意。大家都說做生意的,誰都知道這里面的門道,誰都不會愿意先吃虧。
一是,煤炭價格上漲,煤電廠發電,是純虧的。
國內發電主要還是靠煤炭發電,隨著產能和用電量的增加,導致國內煤炭供應趨緊并大幅漲價,既然國內原煤供應趨緊,那么就要依賴進口,而今年我國更換了主要進口國,從之前的袋鼠國變成其他國家,進價沒有優勢,進口成本大幅提升。
在中國,電力是公共產業,具有很強的公益屬性。電費價格上漲,關系到國計民生,政府不會輕易調高電價。
事實上,在今年早些時候,國家發改委就曾發布消息稱,有必要調高電價。但在輿論上,遭到諸多反對意見。
中國電力行業是國營獨資壟斷,漲不漲,是政府說了算。但政府會深度考慮到老百姓的意見,老百姓不同意電費漲價,政府想漲價,阻力很大。不像美國,德州一場暴風雪,電價就能暴漲100倍。
電費漲價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說到限電,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原因或許就是“缺電”。而電“缺”或“不缺”,和煤炭的供應量有很大關系。
“大家對水力、風力、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并不陌生,但事實上,這類能源只能說是‘錦上添花’,暫時起不到整體調節作用。”就職于國家電網江西省電力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王磊告訴銀柿財經記者,目前我國總發電量的70%仍來自火力發電廠,而煤炭毋庸置疑是火力發電中的最重要原料。這也就意味著,煤炭尤其是動力煤(指專門用于火力發電的煤)的供應如果無法滿足火電廠的需求,就會對我國的電力供應產生影響。
市場上,價格的變化更多的發生在需求關系的變化。原本經歷了一輪保供穩價政策與措施,煤炭產量由降轉升,價格上漲趨勢逐漸穩定下來,而這個平衡在8月份被打破,煤炭價格再次抬頭,這波上漲也持續到了9月份。
“每逢冬季,電煤消費量都會攀升。也正是從去年11月份開始,動力煤的價格出現上漲。”煤炭領域資深分析師張鑫向銀柿財經記者表示。
基本面供需偏緊,是本輪煤價上漲的重要原因。2021年1月份至8月份,全國火力絕對發電量同比增長率為12.6%,而原煤的產量增速僅有4.4%,這就產生一個較大的增速缺口。根據中國煤炭市場網數據,截至9月13日,全國生產動力煤庫存為1396.6萬噸,較上月降幅0.65%,較去年同期降幅5.29%。動力煤庫存降低意味著下游產業需求跟進及時,價格“水漲船高”。
在張鑫看來,煤炭量消耗大增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今年1月份至8月份全國平均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將近1℃,用電量隨之上升;二是今年降雨多在北方而非水電站密集地區,豐水期水電輸出相對較少;三是中國工業率先復蘇,出口量大增,帶動很多高能耗制造業產品的生產,導致用電量過高”。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楊富強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表示,作為經濟運行風向標,用電量大幅增長,反映的是疫情之后國內經濟和社會運行加速回溫。“部分國家疫情始終不退,導致國外供給受阻,全球市場對中國制造的需求大幅增加,對外貿易明顯回升,一定程度上拉動部分沿海等城市電力消費。”
按照國家發改委規定,規模以上電力企業年度煤炭使用量的75%應簽訂中長期合同(以下簡稱:長協)。根據“基準價+浮動價”的定價機制,長協價格會隨市場價格波動。在本輪煤價飆漲的行情下,長協煤價格普遍低于市場價格。
“電能是動態的過程性能源,無法直接存儲。發電廠發出的電除了供當地使用外,多余的用不完的就要‘上網’,也就是并入電網供其他需要用電的地方使用。”王磊直言,在煤價上漲的形勢下,火電廠基本都是虧著做買賣,“比如上網價格0.5元一度,但煤價有可能達到0.55元,每發一度電,火電廠都是虧的。”因此,電廠的煤炭采購意愿因煤價高企而下降,進而影響到發電。
值得注意的是,進口方面,受調控影響,今年以來我國進口煤炭數量出現下滑。中國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1年1月份至8月份,我國累計進口煤炭19768.8萬噸,累計同比下降10.3%
“雙控”緊箍咒
煤炭緊俏,電力供應緊張,各地要求高耗能企業限電限產,看起來“合情合理”,可在記者的采訪過程中,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煤炭價格上漲、電力存量降低,不是本次限電、斷電的主因。
王磊解釋稱,其實每個省的火電廠,都有部分機組并沒有滿功率運行,可能只運行了一半,甚至不到一半,“換句話說,你讓火電廠加班加點地干,它也可以發足夠的電,只是不允許。”而“不允許”的主要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虧本”外,更重要的便是響應能耗“雙控”政策
第二是,產業結構不盡合理。
國際大宗商品價格猛漲,中國的產能擴張,并沒有帶來利潤的高增長,尤其是輕工制造產業。中國的輕工制造產業長期處于微利狀態,絕大部分利潤都被國際大牌所拿走。
被薅羊毛,要知道貨幣是紙來的,外國的美元不斷貶值,那我們加大馬力生產的工業品,換回了一堆貶值的美元紙幣,你覺得對于中國一盤經濟大旗來講,賣出去越多的工業制成品換回一堆日趨貶值發毛的美元,會是一件好事嗎?
我國被譽為世界制造大國,世界訂單紛紛涌向中國,但同時這個稱呼也是需要代價的。訂單多,意味著訂單的“副產品”環保問題也會比較突出。2020年,我國的發電量為7.42萬億千瓦時,而同期的美國的發電量為4萬億千瓦時,但對比2020年的GDP總量,我國只有美國的70%,一高一低,凸顯我國高耗能、低價值產業比重偏大,換句話說,我國的產業結構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當然,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發展路線,但中國產品耗能普遍較高也是不爭的事實。
就拿所在的廣州來說,一件普通T恤的制造成本大概就5塊錢,出廠價一般就8塊,毛利3塊錢。但是,要扣除尾料、房租、稅費、水電等其他成本,一件T恤的凈利潤也就1塊錢。可是,這件T恤只要掛上一個外國名牌,就能賣到100多,200多,其實都是同一批工廠所生產。
所謂的日貨、韓貨、歐貨、美貨等,廣州南村鎮的服裝廠全都能搞定,他們的背后都有一個名詞:中國貨。
如果限產,可以提高中國輕工制造產業在國際供應鏈中的議價權。供給側改革,一個重要目標就是: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和議價權。
第三,重要原因:擠煤價泡沫、給煤炭出口國降溫
疫情下,如果把全球國家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兩類,一是我國,一是他國。
我國早已走出了疫情影響,各項生產如火如荼,自給自足的同時還在擴大出口,前8個月我國外貿進出口總值增長23.7%,為他國提供商品的同時也賺了外匯。但他國沒有完全走出疫情影響,生產活動或多或少地受到限制,要賺錢就想出了一條非常規路線:提高原材料出口價格、提高大宗商品出口價格。
你生產就需要電吧,發電就需要進口煤炭吧?我提高煤炭出口價,如此一來,即便我不生產也能從原材料上賺錢,你辛辛苦苦忙活一大頓,又是生產,又是運輸、銷售,最后一算賬,大部分利潤都被原材料拿去了。
這就是“慣得”,他國趁著你對原材料需求旺盛之際趁火打劫提高原材料出口價格,如果繼續這么縱容下去,價格還會漲,咱們耗時耗力加班加點的生產還不如一個倒手賣原材料的,吃虧的是誰?
所以現在限電限產更深層次的含義是擠進口大宗商品的泡沫,給上游降溫。你不是煤炭漲價嘛,我不進口你的煤炭,你降價不降價?
第四,限電限產的另一個原因是倒逼產業轉型
近些年來,我國一直在強調要淘汰落后產能,從之前的高耗能生產轉為節能生產,這就要求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排放的低端制造業,未來更依靠技術來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正所謂“制造”轉型為“智造”。
前幾年我們一直在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但自從去年疫情起,國外需求暴增使得高耗能產業有所抬頭,最明顯的就是“能耗強度”不降反增。
什么是“能耗強度”?簡單來說就是能源消耗與產出價值的比例,比例越低則說明經濟效益越不依賴耗能、比例越高則說明經濟效益越依賴耗能,而高耗能又不符合產業轉型的要求,同時還會對環境造成負面影響,雖然短期內對經濟有一定的貢獻,但長期來看是得不償失的,我們要的不僅是金山銀山,還有青山綠水。
前段時間,有9省份因能耗強度不降反升被點了名,于是各省份開始對一些高能耗、高排放、高度依賴能源的企業進行了限電限產,目的是讓他們改善高能耗問題,短期內這些企業肯定會有“陣痛”,但也是在提醒他們別在產業轉型的路上“跑偏了”,限電限產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提醒方式。
結語
綜上來說,此次限電限產,國家可謂用心良苦,絕對不是不想讓你用電,更不是不想讓你出口賺錢,但發展必然要良性發展、健康發展,這樣才能長久,才能走的更遠。
單純依靠高能耗、高排放的落后產能在短期內確實也能看到效益,但這種發展是粗狂的,是不長久的、走不遠的。正所謂“欲速則不達”,有何,才有得!
對于“限電令”,大家有什么看法?
來源:上海錦町新材料科技綜合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部分圖文資訊轉載自網絡等,著作權屬原創者所有。我們轉載此文出于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涉著作權事宜請聯系我們。
Copyright © 徐州市科可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備案號:蘇ICP備2020069320號-2網站地圖(百度 / 谷歌)
技術支持:網站建設